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日拒绝策略比较

邓筠  2015-09-27 18:54:16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日本学生受到关系密切的同学或朋友的委托时, 想帮忙的心情十分强烈,但因某种原因不得不拒绝时,被调查人数的32%为“理由+下次的约定”,其中28%为“理由+建议”。 然后是“愿望”、“理由+谢罪”的顺序。首先,没有直接以“理由”拒绝的。因为这样拒绝十分不礼貌,而且没有诚意;“下次约定”的具体表现为“下次一定帮忙”,“下次有事尽管说” 等;“建议” 的具体表现为“问问其他人吧”等。 中国学生拒绝关系密切的同学或朋友请求时,“理由+建议”占40%,“理由+歉意”占20%。 而且在叙述不巧的理由之后,还提到“下次怎么样? ”等积极的建议。 例如:“今天真是不凑巧,下次怎么样? ”等,在表达拒绝的同时还提出了建议,表达了如果下次的话的确没问题的心情。 中国学生拒绝关系不密切的同学或朋友时,只是以“对不起,我有事”,“对不起,我有约在先”等“理由+歉意”拒绝,占绝大多数,“理由+建议”的只有极个别人。拒绝关系密切的同学时,日本学生是以“下次的约定”和“愿望”来表达积极主动性,而中国学生是以“建议”的内容表达积极主动性的。总之,日本学生重点放在对方能够给予体谅与理解上,而中国学生重点则是放在向对方表示同情与积极建议的态度上。相对比而言,较日本学生,中国学生拒绝的能轻松容易一些。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日本国土狭窄资源匮乏,为了民族生存,不被其他民族所吞并,谦让的民族外交成为日本外交的主流。 在与其他民族的外交当中,即使有分歧和意见,也不会直接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委婉拒绝的表达方式。“和为贵”的思想在日本很流行。 所谓“和”,即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日本人十分推崇“和”的思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的伤害别人的面子。 当被别人请求的时候,尽量会用比较委婉的或者对方较为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拒绝。 这正是委婉拒绝方式在日语中运用较多的原因所在。 它不但能使日本严格的梯形社会协调的发挥其作用,更能使人学会谦让、容忍的处世哲学。

 案例来源:张婷. 中日拒绝策略的异同分析及其原因探讨[J]. 现代妇女(下旬),2015,0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