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日国粹主义比较

邓筠  2015-09-26 20:17:01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中国国粹派不尊孔,他们对孔子的专制主义给予尖锐的批评;不反孔,对孔子学说进行具体的分析,特别是对其从事的教育活动持肯定态度。由此可见中国国粹派不尊孔、不反孔,是批判吸收孔子思想的。

冈仓天心的《东洋的理想》(1903)中认为:“亚洲本为一体,喜马拉雅山脉两侧孕育了两个强大的文明,即孔子的共同社会主义的中国文明和吠陀个人主义的印度文明”。由此也可以看出冈仓天心及至日本国粹主义者是十分崇尚孔子的,对孔子思想是十分推崇的,甚至提倡回归儒学。

中国国粹派在呼吁“保种、爱国、存学”的时候,主张“爱国以学,读书保国,匹夫之贱有责焉”的道理。读书,读主要包含孔子思想的儒学之书及诸子之书,来反对全盘的西化。 当然国粹派也反对君主专制,那么孔子的儒学思想中的“三纲”就成了中国国粹派的批判对象。孔子之学甚至被他们视为迷信保守、扼杀自由、排斥科学、高压专制等祸水之源。 但是,总结起来,国粹派还是批判地吸收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的儒学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质,日本的儒学则不然。 由于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儒学在日本长期和佛教、神道教共存,并逐渐沉淀发展,形成日本特色的儒学。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孔子思想自奈良时代传至日本以来,经过长期的吸收融合后形成日本的儒教,渐渐成为日本的民族精神,流淌在日本人的血液里。 经历了极端的欧化主义后,国粹派意识到民族信仰的消失对本族民众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打击,于是他们提倡回归儒学,推崇孔子思想。 因为已经没有政治方面的问题,日本国粹派对孔子思想的内容也不需要像中国那样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出现的国粹主义思潮,中国是批判性地吸收孔子思想,而日本是完全尊崇孔子、崇尚孔子思想,对孔子思想进行全盘吸收。 两国在对待孔子思想方面所呈现的不同态度,究其根源在于两国的儒学文化和政治历史背景的差异性。

 案例来源:马春兰. 中日国粹主义比较——以孔子思想为中心[J]. 鄂州大学学报,2015,0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