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学校体育之比较

邓筠  2015-09-26 19:49:44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从产生及发展过程来看,日本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确立较早。日本通过1872年《学制》规定小学开设体操课程,使学校体育从此制度化,1886年体操课程在各级学校成为必修,各种课外活动和运动会也逐步开展起来。在整个明治时期的44年中,学校体育先是随着教育制度的确立迅速制度化,此后经历了多次变化与调整,不断完善;在中国,则是经过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中的缓慢孕育,到1904年《癸卯学制》才模仿日本第一次正式规定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制度。从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来看,日本表现得更为强烈。日本明治时期的学校体育建立在对身体极端重视的背景下,当时日本发现自己大大落后于西方,几乎想用火箭速度迎头赶上;但日本人也认识到自己和西方的差距不仅是在科技方面,在体力、体格方面也与西方相去甚远,于是明治之始,日本就极端重视改善体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健康和体质水平,例如改变跪坐姿式、开始食肉、提倡人种改良、重视卫生保健等,学校体育也随之得到了极大重视。在日本的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中,虽然也有少数欧美人士的身影,但主要是依靠本国自身的力量组织开展,并且外国教师是日本主动聘请来的;而在中国,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欧美人士在西方体育传入及近代学校体育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是西方列强主动进行文化侵略所致,体现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半殖民地性。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尽管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中日两国同为封建专制国家,并且同样面临西方列强入侵;但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跨入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独立自主的政权、奋发有为的统治阶层、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进步的近代教育都为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步堕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与日本的国势已经不可同一而语,处在封建王朝没落尾端的清政府企图通过“新政”挽救必败的历史命运,但毕竟大势已去。晚清-明治时期的中日学校体育就是分别处于在这样迥然不同的社会进程之中。在具体的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的策略上,中日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日本具有“善采异邦”的思想文化传统,学习外来文明往往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如思想、制度、技术等,引进欧美学校体育也同样如此,因而迅速建立起了较为先进的、科学的近代学校体育体系。而中国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从洋务运动开始就仅注重引进技术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制度、思想等实

质。另外,日本的引进,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选择和改造,以求适应日本自身的文化,而中国对日本的引进,尚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之嫌,如郭沫若所说晚清中国某些地区的体育课连口令都没有翻译成中文,仍用日语表达,“可见中国人办事草率了”。在日本,维新改革是天皇政权上下一致的一项坚决的基本国策,全社会都普遍重视卫生健康、人种改良,积极转变生活方式以求改善体力体格,这是其学校体育形成的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学校体育也非常重视,从明治之初就从理论、教材、师资、督导、测试评价等多方面全面推进制度化的学校体育建设,因而为富国强兵和提高国民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清末中国没有这种改善身体、体格的全社会氛围及全方位的、系统措施,只是单纯从“用”,即工具和方法的角度理解体育和运动方法的作用;因而迟迟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学校体育制度和运行机制,以致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校体育和体育老师就变得名誉扫地,为社会所不耻,对20世纪中国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案例来源:刘春燕,谭华.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学校体育之比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4:3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