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日村民社会活动参与度与归属感之比较

邓筠  2015-09-23 20:16:58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中日两国农村的发展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异: 日本处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结束后的农业衰退阶段,而中国则处于正在进行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初期阶段。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两国农村经济状态和农民人数的差异。在日本,“主业农民”( 农业收入占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2007 年的平均收入是 548 万日元( 相当于 38 万人民币 ) ,而同期中国农民的收入只有 4140 元人民币。在中国,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而日本的情况恰恰相反。

从人数上来说,日本农民人口只有 335 万,而中国农民人口是日本的 100 倍。这些差异造成了中日两国在农村问题上的巨大差别,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方面。在日本,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年轻人从农村迁居到城市,导致了不少山区农村的衰落与逐渐消失,50 岁以上的农民比率高达 68%,因此,日本政府的政策导向主要是如何增加农业人口。而中国政府现阶段提倡的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其重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转化。二是情感方面。日本人比较喜欢农村,对农村拥有一种特殊的向往; 而中国人则把农村看作落后的代名词。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事实上,为解决日本农村面临的困境,日本政府在 20 世纪90 年代就开始大力倡导“农村原有活力”。为了实现农村活力”的复苏,有关部门通过对农村社会资本的研究,采取有关社会资本理论的政策。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社会资本理论除了使农村活跃化之外,对丰富农村政策的软件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虽然中日两国所处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但日本的实践对中国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案例来源:[1]畅秀平,畅晋华,原帅. 中日村民社会活动参与度与归属感之比较[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5: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