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 |
|
邓筠 2015-09-23 17:42:16 刘珺仪整理 |
|
案例正文:
中国是为了解决广泛存在的温饱问题,产业选择也就定位于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促进就业的产业,而印度是为了能够解决国际收支账户的危机,需要选择一个能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促进出口的产业。
在两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外向型产业来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中国选择的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一传统的经济发展路径已经被工业的先行国和后起经济体证明是成功的,而印度选择的是服务业,这种跳过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却还没有大国成功的先例可寻。


上述的差异不仅带来了两国不同的经济表现,也在影响着两国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进程。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000美元的中国将从依赖外需转向依赖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并遵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标准”进程,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服务业的发展。而印度仍处于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阶段,其服务业仍将有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过现有的证据表明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跨越;相反,鉴于印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带动的局限性,印度进入正式启动传统的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只不过这一趋势尚未完全展现而已。 案例来源: 赵江林. 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J]. 南亚研究,2011,02:49-6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