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美国上司和中国员工之问的误会

郭芳  2015-09-23 09:33:55  http://www.tvu.sh.xj.cninfo.net/
案例正文:

   马平在一家中美合资公司担任部门经理。他的上司是美国人,叫斯蒂夫。他们私底下是好朋友,关系很好。有一次,斯蒂夫召开了会议,讨论一项由他构思的新方案。会议的参加人员大部分是中国经理,马平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因此斯蒂夫认为每个人都对该方案很满意,并决定加以执行。令他惊讶的是,马平会后来到他的办公室,告诉他方案存在一些问题,认为该方案不太可行。斯蒂夫显得很不高兴,这令马平纳闷,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在本案例中美国上司和中国员工之间产生了一个误会。该误会是因不同的交往方式引起的,更深入地说,是因两个不同的习俗文化引起的。在案例中,斯蒂夫和马平是上下级的关系,而私底下是朋友。斯蒂夫在会议上提出了他的方案,征集大家的意见。马平虽然不太同意斯蒂夫的计划,但没有当场表明异议,而是会后单独找斯蒂夫说明。马平的身上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文化。集体主义文化要求人们维护集体内部的团结和和谐,尽量避免矛盾和冲突。当某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时,一般都不会当众表露,而是通过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斯蒂夫身上体现的是美国文化。美国人,不管是处理一件事情还是和人交往,都喜欢直截了当的方式。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就要当面说出来;否则别人会认为你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因此,当没有人在会议上提出异议时,斯蒂夫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方案得到了一致的同意。马平事后的态度转变令他很困惑。

    此外,本案例也体现了两个文化对面子的不同理解。在中国文化,面子等同于至高无上的尊严,是比金钱、权力、甚至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即使本人不情愿,也要给别人面子,因为给别人面子,也就是给自己面子。当时在场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中国人,马平非常清楚如果自己公然反对斯蒂夫的计划就是不给他面子。所以马平虽然不赞同斯蒂夫的计划,但他没有在会议上直接表明。他认为这样做是在替斯蒂夫保留面子。但是斯蒂夫不能理解马平的这种会前一个态度会后另一个态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