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没有忘记。 |
|
李惠萍等 2015-09-21 09:03:57 访谈 |
|
案例正文:
一个星期的假期结束了,我在课堂上复习上周的单词和知识点。我明显感觉到大家的反应都很慢,有的还愣在那里,我半开玩笑地说:“看来大家把上个星期的知识都忘了”。有一个喀麦隆学生听明白了,面露愠色,站起来反驳我说:“我没有忘记。”我吓了一跳,连忙说:“some of you,部分,部分而已。”下课后他找到我和我道歉,并且向我传达一个信息,希望以后在课堂上不要只关注群体,也要看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优点。我顿时明白了。当我在批评或者表扬的时候,总是说大家怎么样,经常忽略个体的表现,我想如果长此以往,很有可能让他们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是中西文化碰撞的根源所在,也是中非交往中的核心问题。以东方文化为主的群体主义和以西方文化为主的个体主义是跨文化交际学中用于分析、揭示文化差异最为广泛的概念, 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所在。虽然非洲人特有的传统宗教、道德伦理、生活习俗,以及非洲人对人与自然、社会、神灵关系的认识造就了非洲人独特的文化,使得许多非洲国家传统上具有部落群体主义或带有群体主义倾向,但同典型的中国群体主义文化相比,作为个体的非洲人总体上有着更加强烈的个体主义文化特征。这是因为,欧洲数百年殖民奴役、殖民化因素改变了包括非洲宗教信仰在内的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元素因生活在非洲的欧洲后裔而得到沿袭传承,同时,现代西方文化的渗透、传播以及非洲和西方日益交往也都深刻地影响非洲人的文化取向,很多西方的文化元素在非洲大量“安营扎寨”,直接地影响非洲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