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佛寺教育对老挝教育的弥补

徐丽丽  2015-09-19 16:44:04  访谈
案例正文:

近年来老挝的教育事业已有很大的发展,公办学校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但老挝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2005 年老挝“15 岁以上的民众识字率为72.7%”。

佛寺教育能够免费提供食宿和教师、教材,贫困家庭的儿童只要愿意便能够出家为僧,在寺庙中学习。通过佛寺教育,他们可以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到城市的佛寺学习深造,也是农村贫困家庭青少年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

老挝僧侣还俗的现象很普遍,出家人还俗时,佛教徒要在名字前面加上堤、詹、马哈等尊称,这也是他们学历、学位的级别。老挝的佛寺教育获得政府的承认和支持,是老挝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俗的佛教徒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机会都高于没有接受过佛寺教育的人。他们可以从事多种行业,例如公务员或者教师,外语学得好的佛教徒还可以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其收入要高于公务员和教师。佛寺教育为贫穷阶层儿童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弥补了教育体系的不足,减少了贫穷阶层儿童中的英才浪费,也为老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延伸阅读:

   老挝的佛寺教育分两类:一是普通教育,与国民教育相似。其中高级小学三年,初级中学四年,高级中学三年。小学和初级中学由全国佛教协会负责,佛寺高级教育即高级中学教育由教育部和全国佛教协会共同负责。沙弥和比丘受完各级教育,由教育部发给毕业证书。普通教育采用教育部规定的普通教育课程,与老挝国民小学、中学年制的课程相似,也有语文、算术、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外语等学习课程。一般佛寺里都有小学教育,但佛寺的小学教育没有初级小学,是直接从高级小学开始的。学生大多都是剃度为沙弥的男孩,也有一些俗家弟子。教师由寺院里的比丘尼担任,也可以外聘非僧侣教师;二是巴利学校教育。因为老挝的佛教经典主要是用巴利文写成的,所以这类学校就被称做“巴利学校”。巴利学校是培养高级僧侣和文科高级知识分子的地方,也是为普通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培养语文老师和巴利文老师的地方。

   巴利学校教育也分初、中、高三等,教授佛经、戒律、巴利文、历史、地理、外语、数学等课程。巴利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剃度为比丘的20岁以上的男性青年和少数代培的非僧侣人士。教师则由巴利学校毕业的高僧出任。因为老挝僧侣可以随时自愿返俗,所以国家规定,凡读完佛寺高级教育后,须经过两年以上为佛教服务,才可以自由返俗,也可以报考国立大学。

   老挝有两所佛教大学,即万象佛教大学和占巴塞佛教大学。万象佛教大学有教育学院和文学院,学制为四年,包括一年预科教育。学校主要教授佛教经典、印度及东亚哲学、巴利语、老挝语、高棉语和数学等课程。学生完成了该学位教育可以在师范学校任教,也可以在其他佛寺机构工作。占巴塞佛教大学与万象佛教大学相似,但学制为3年。对于那些通过佛寺高级中学考试的学生来说,这两所大学是他们接受再教育的最高学府。




思考题:


分析点评:

老挝的教育不发达的一大原因是因为教室和学校的缺乏。许多地方还没有小学,很多农村小学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年级,教材和作业本以及其他学习用具十分缺乏。因为教师的工资很少而且不稳定,他们必须自己从事农业劳动或者其他生计活动,结果是每天的授课时间被压缩了。很多人不愿到边远山区执教,教学热情也不高。

老挝极少有完全中学,一般都是初中、高中分校,职业学校和大学数量更少。农村学生需要远离家乡到省府读中学,交通不方便,而且住宿条件差,因此很多农村学生不愿意继续读书。此外,农村家庭的贫困和高抚养率也不利于儿童接受教育。这些家庭如果让孩子上学,就需要支付交通和食宿的费用,还失去了家庭劳动力,因此贫困家庭的父母不得不只供养一两个儿童上学。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在劳动力市场就没有竞争力,个人的发展受到制约。

老挝佛寺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14世纪中期,老挝把佛教尊崇为国教。老挝的佛寺既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国民接受教育的地方。佛寺的住持为校长,僧侣是教师,有系统的学习课程。1893 年老挝成为法国保护国后,曾将教育权收归政府,但由于国民教育不普及,佛寺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主阵地。1975年以前,老挝政府教育部内有宗教教育局主管佛寺教育,自成体系。1976年起至今,佛寺教育归政府教育部和全国佛教协会双重领导,学生毕业时由教育部发给统一的毕业证书,佛寺教育经费全部来自公众捐助的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