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的误会 |
|
徐丽丽 2015-09-19 13:13:12 访谈 |
|
案例正文:
一个乌克兰朋友在中国上学,他讲述了他在校外租房子的事情:他和房东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有一段时间按照合约交租金的时间到了,以往都是房东过来取或者他直接转账到房东的银行卡上,但是这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房东没有过来。于是他主动提出交钱给房东,但是房东说自己最近很忙,回头再说。乌克兰同学问房东要不要转账到银行卡上,房东说不方便。于是,朋友就觉得奇怪。 过了三个星期,房东终于抽时间和他见面了。刚开始,房东说你在中国待了那么长时间应该已经是个中国通,这个房子离学校很近,住着感觉也不错,然后说他们之间的合作还是比较愉快的。这时候乌克兰同学凭借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己经体味到这种和谐的问候之后一定隐藏着别的含义。果然,在经过各种客套和寒暄之后,房东说由于某种原因,他不能继续租房给他了。乌克兰同学感到很生气,因为这样突然中断合作,严重扰乱了他的生活和学习计划。 案例来源:论文 吉娜《中乌跨文化冲突及适应对策》
|
延伸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意不直叙,情不表露,崇尚于一种浪漫。这样的情怀创造了一种文化,也创造了一种深奥的逻辑思维。孔圣人称和颂礼,他们在浅谈中发现智慧,在沉郁而顿挫之间揣摩心意。人们赞美沉默是金,留恋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的一种朦胧美感,而与之相反,无规矩、无深度倒成了坦率直言的代名词,有甚者还会带点“鲁莽”的味道。因此,以含蓄为美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旋律。 《朱子语类》中说过:“至于上大夫之前,则虽有所净,必须有含蓄不尽底意思,不知侃侃之发露得尽也。”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二》中言“例如玄同之文,即颇汪泽,而少含蓄,使读者览而了然,无所疑惑”这充分体现了人们不仅在文章里还是在言谈中对于含蓄的谨慎态度。然而那样的含蓄成就了一个礼仪之邦,也让多数中国人的内心变得不再积极,对思想的不愿轻易表达,对事物的过渡谦让。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案例中,房东先是以忙或者不方便为理由没有按时收房租,然后在面谈的时候先是夸赞他一定是一个中国通,然后转移到房子住着方便舒服,最后才告知他不能继续租住房子的坏消息。如果房东是乌克兰人,他会提前一两个月告知租客,因为不再出租了不是一两天可以决定的,这样的突然解约肯定需要一两个月。这位中国房东并没有提前告知,而是一开始说的很模糊,并以各种行为和语言暗示他的意图。在生活上,中国人说话爱绕圈子、不会直接表现的自己情感,偏向于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西方人说话则很直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