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到底几点到?

徐丽丽  2015-09-19 13:11:21  钱颖整理
案例正文:

去年春天的时候,几个中国和乌克兰同学打算一起去梅花山去看梅花。看了天气预报之后,他们决定下周二去。己经安排好了下周二下午一点钟去之后,几个中国同学说时间还不确定,下星期二再联系。下周二下午十二点半的时候,有的中国同学已经到了,还有中国同学发短信说有事不能参加这次活动了。而到了一点的时候,还差两位中国朋友没有到,他们打电话说:“我马上到”。结果大家又等了二十分钟,他们才来。

这件事让乌克兰的朋友感到很不理解,他们认为中国朋友不能准时到达,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案例来源:论文  吉娜《中乌跨文化冲突及适应对策》




延伸阅读:

印度天性达观,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愠不火,不紧不慢,即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可能内心在笑你,自己则稳坐的钓鱼台上。印度人的不着急,突出表现在时间观念差,不愿意受时间束缚,即使约好了时间,晚稻半个小时再正常不过了。例如,印度人通知什么时候开会,就什么时候从办公室或家里出发,把开始开会的时间当成出发的时间,甚至还要推迟一点,尽管路上要花去半小时甚至1小时,你绝对不会迟到。你如果想约印度人5点办什么事,你最好说成是4点半,甚至4点,这样才不至于误事。

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有两样东西他们特别节省:时间和人力(time and labor)。有这样一种说法,即:美国人是钟表的奴隶(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对他们来说,好像时间就是一个看得见的通道。在其中,人们可以节省、安排、浪费、侵占、消磨等。美国人还对时间收费,他们认为时间是一种珍贵商品。许多美国人对一生时间的短促相当敏感,他们认为如果时间浪费了,那是无法弥补的,他们要让每分钟都有价值。

澳大利亚人时间观念很强,会见必须事先联系并准时赴约。

与乌克兰人进行商业会晤时最好事先进行安排,包括时间,地点,与会人员,主谈人员等,并尽量做到准时赴约。他们办事果断,雷厉风行,不喜欢过多地闲聊,最反感开长会,议而不决。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中国人经常会出现实际做事情的时间和计划的时间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当确定下周二下午一点钟一起去梅花山时,有的中国朋友说现在还不确定,到下个星期二再联系,说明他们没有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没有精确的时间安排计划。在笔者和中国同学、朋友的交往中,中国朋友对时间的把握往往不够精确,比如约定和一群中国朋友的见面时间是下午2:00点,那么在下午1:40到下午2:15之间中国的朋友会陆陆续续到达,这反映了有的中国人对约定时间的把握感不够强,时间意识不够强,而更大的差异则反映在对“马上到”中“马上”这个词的时间解读中。当中国朋友意识到迟到时,他们会给笔者发送短信“马上()到”。

根据乌克兰文化,这里的“马上”通常被理解为“在5分钟左右”,而事实上,中国朋友在发送短信的2025分钟后才到达约会地点。对于“马上”一词的解读,中乌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