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从材料、工艺、款式到穿着方式及使用过程都体现了本民族的风俗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袍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元代是蒙古袍的发展期。清代是蒙古袍部落特色的形成期。蒙古袍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2004年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记载:《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至今,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3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穿此袍骑马放牧,能护膝防寒,夜宿可当被盖,瘦长袖筒可防蚊,束上宽大腰带,还能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

生产特点:长期的南征北战、游牧迁徙,使得蒙古族很早就与北方各民族以及中原的汉族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加上纺织品的传入也比较早,因此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袍子,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长袍是把生绵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缝成,日可为衣,夜可当袍。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