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食堂,你呢?
关 键 词
言语行为规则
差 异 点
案例叙述
小龙是在厦门大学就读的一名孟加拉留学生。今年是他在中国留学的第三年了,现在他对中国的一切已经感到十分的适应,常常跟人开玩笑地说自己已经是半个中国通了。他很喜欢健身,在学校的健身房里他交到了几个要好的中国朋友,常常约着一起在校园里锻炼。有一天,谈起各国的文化差异这个话题,大家对小龙在这里的生活纷纷表示了好奇,让小龙也说说自己在中国觉得最奇怪的事情。没想到小龙的回答竟是“打招呼”。他说,来中国留学是他第一次出国,因此他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信息,也问了一些到过中国的朋友,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所以到中国后他适应起来还是很快的,而且很多事情,由于提前已经了解过,碰到时也没有觉得太特别。只是有一点,他来到中国后,早上去食堂用餐,经常会碰到同学和老师,每次他向老师和同学们问候“早上好”后,他们都喜欢询问自己“吃了吗”“去哪儿”之类的问题。小龙说,刚开始听到时,他以为老师和同学们要跟他一起吃早饭,后来发现原来大家只是问问,并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而对于“去哪儿”这个问题,小龙觉得尤其别扭,小龙说自己每次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觉得别人是觉得他要去做不好的事情。后来通过观察,小龙发现中国的朋友都喜欢这么打招呼,终于慢慢习惯了,但是为了不再被问到“去哪儿?”他说自己看到老师和朋友,总是会先抢着说“早上好,我要去食堂,你呢?”
案例分析
在中国,“去哪儿?”“吃了吗?”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要明确回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社会,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习惯于就生活问题问长问短。不仅不觉得涉及个人隐私,还成了联络感情的有效手段。而如果问印度人“吃了吗?”,印度人的反应一定是对方想和他一起吃饭,或者对方要请他吃饭。同时,在印度,“去哪儿?”是个禁忌。被问者会觉得他遭到了盘问,表示如果他继续去做这件事情结果肯定是不好的。印度受西方影响较大,盛行的是个体本位的文化,追求个人生活不受干扰的自由,一般不把私人生活作为寒暄的话题。